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補網技術

漁網是漁民出海捕魚的重要工具,早期漁網多以苧麻、棉線等材料製作,但因為不抗海水,每次下水後都需要曬網,壽命約3年。日治時期改成棉網,較耐水及耐用,也無須日曬,只須定期已薯榔作染料,增加拉力並延緩腐化。戰後才改為尼龍。

旗津的近海漁業,出海多為當天來回,船東通常會親自出海或處理漁獲,出海前妻子會先準備漁具,回來後,妻子再負責賣魚、縫補破損的漁網等工作。在早期,補魚網是每位漁業從事者必備的技能,用梭穿著線,在漁網破掉之處,依照其原本形狀重新縫合。隨著產業轉變與人力老化,在各港口僅剩少數專業補漁網的師傅,除了技術外,還要對材質熟悉、瞭解其拉力,才能將漁網整舊如新。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 資料來源
    林佩穎、李怡志,《港都人生-旗津島民》,木馬文化出版,2016;李佳衡、林郁芳、施馬懿、陳亭妤、郭智豪、蔡昀任,《女做山、男做海:旗津/蚵仔寮漁業中的資本、勞動與性別分工》,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課程;https://penghudaily.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539.html補魚網技藝 僅剩漁村少數漁婦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