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網是漁民出海捕魚的重要工具,早期漁網多以苧麻、棉線等材料製作,但因為不抗海水,每次下水後都需要曬網,壽命約3年。日治時期改成棉網,較耐水及耐用,也無須日曬,只須定期已薯榔作染料,增加拉力並延緩腐化。戰後才改為尼龍。
旗津的近海漁業,出海多為當天來回,船東通常會親自出海或處理漁獲,出海前妻子會先準備漁具,回來後,妻子再負責賣魚、縫補破損的漁網等工作。在早期,補魚網是每位漁業從事者必備的技能,用梭穿著線,在漁網破掉之處,依照其原本形狀重新縫合。隨著產業轉變與人力老化,在各港口僅剩少數專業補漁網的師傅,除了技術外,還要對材質熟悉、瞭解其拉力,才能將漁網整舊如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