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3卷,由胡家儉同發表之「茶樹新病害-髮狀病 (Horse-hair, blight Marasmius blight)」研究論文。
茶髮狀病為本省首次發現之茶樹病害,1979年(民國68年)發生於宜蘭縣冬山鄉中山村之茶園,隨後發生於該鄉近三星鄉之茶園,二處受害面積均皆有限。
本病之病原為Marasmius equicrinis Mull,菌絲束源自近地面主幹或樹枝,細長如毛髮,由菌絲集合而成,自吸盤伸出,深黑至灰褐色,平滑具光澤,吸盤之菌絲伸入寄主的皮層。菌絲束多雜亂纏繞於茶樹枝條或葉部。枝葉雖已枯死,因有菌絲吸附,仍留於茶樹上,益顯其為害之嚴重性。擔子體傘狀、擔子柄黑色亦如毛髮,具光澤。菌傘半圓形,呈南瓜狀,未張開時淡黃色,成熟時則呈赭紅,紅褐色或黃褐色。
擔子體於本省發生時期為9-10月及4-5月,以近茶樹基部陰濕處發生為多。二處發病之茶園通風及日照均屬正常,海拔為100-270公尺左右,雖生長茂盛之茶樹或台刈後新生之枝條亦有本病寄生,其菌絲伸入寄主組織之中,應屬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