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卷,由王兩全發表之「茶樹枝枯病致病因素之探討暨防治試驗」研究論文。
茶樹茶枯枝病在主要產茶國家均有發生,亦為本省茶樹重要病害之一,本病自1955年(民國44年)即發生,有逐漸嚴重之趨勢,
因此,平鎮茶業試驗分所即開始進行藥劑防治試驗。本病經平鎮茶業試驗分所調查報告,因茶樹品種之不同其罹病程度亦異,尤以本省主要高級茶區之青心烏龍種受害最為嚴重,其罹病程度依氣候、土壤及管理方法之不同而有差異。
本病發生初期之病徵,為自茶樹葉面漸消失光澤,其嫩梢葉呈凋萎狀,成葉葉綠素減退或漸星黃綠色,後主脈逐呈褐色,終至全葉變褐乾枯而掉落。本病病原菌若自主枝嫩梢侵入葉部隨病原菌之向下延伸而乾枯掉落,若病原菌自側枝侵害延申至主枝,而在分叉處主枝被環繞為害。則受害部以上主枝完全枯萎。枝條受害部位,其靭皮部潰瘍,導管受阻,無法輸送水分及養分為引起枯枝主要原因。
作者自1974-1979年間進行研究,本報告為四年之研究成果。文中討論發生率的季節性變動,降雨、土壤性質與土壤排水對發生率之影響。最終提出防治之方法。作者建議,發病到一定程度的茶樹,以台刈配合化學農藥施用,可有效防治茶樹枝枯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