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からの手紙:台灣的「後現代現象」

本筆資料為作者談論台灣後現代主義的現象,他先從現代主義開始講起,談到1964年開始的鄉土文學思潮,繼而他又分成「中國派鄉土」與「台灣派鄉土」。兩者在70年代後涇渭分明。解嚴後又出現了後現代主義,原本在西方是去中心、去大敘事的思潮,但是到了台灣,作者認為就了臺北都市「快樂派」作家的形式,不去觸碰嚴肅的議題。這就與西方的後現代主義不一樣了,作者覺得台灣的後現代是與西方割裂而且被「惡用」的。(文╱江昺崙)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李能祺(李喬)
  • 日期
    日期時間: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 地名
    地點類型: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