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小說的救贖表現—從鍾理和的「復活」談起

本筆資料是作者藉由鍾理和小說〈復活〉的內容及基督思想、神學觀來探討台灣文學作品中的救贖。小說描述主人翁「我」為肺病所苦,而將次子宏兒作為出氣桶,最終宏兒因為傷風而死亡。「我」既痛苦又悔恨,因而將所有的愧疚轉換為對三子鞏兒的溺愛,並真切感受到鞏兒就是宏兒的「復活」。作者認為,復活不是外觀的形象,而是從過往的過失及罪惡中開脫。小說中「我」承認過往苛責宏兒,並且懺悔及付出行動贖罪,這才是從痛苦中復活。(文/歐人鳳)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李能祺(李喬)
  • 日期
    日期時間: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 地名
    地點類型: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