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同源分流的文學風貌—大陸台灣文學創作語言的歷史色彩

本筆資料為探討中國大陸、台灣兩地文學風貌的論文,全文共計七節,作者從中國現代文學在台灣光復後的歷史角度切入,觀察創作語言的原貌,希望藉此引發對中國大陸文學創作研究的學者,他們也能從大陸的角度做更深層的分析。作者以近代中國、台灣的文學、語言發展脈絡為背景,耙梳自清末民初的新文學運動及讀音統一、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實行國語運動的歷程,及在台確認「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目標。除此之外,作者也觀察戰後台灣作家面對從日語、河洛語的使用轉變至國語的適應,進而探討台灣五〇至九〇年代的文學風貌,隨著政治影響而從戰鬥文藝到個人主義及本土化的增長。最後,作者舉例說明中國大陸及台灣在詞語、詞彙使用上的差異。作者認為兩地原是同源的創作語言,卻因政治因素分離而有些差異,因此找出兩者的變化軌跡,是一件值得研究的議題。他也認為兩地在良性的互動下,這些創作語言又會在約定俗成間完全合流。(文/歐人鳳)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趙淑敏
  • 日期
    日期時間: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 地名
    地點類型: 中國│台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