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湾語の「擬態形容句」〉口述發表用稿

本筆資料為王育德於1987年在日本東洋大學「中國語學會第31回大會」的口頭發表稿。回應學會研討會的主題之一「中國語方言研究的現狀與問題點」,問題意識來自發現日語有接龍遊戲,而台語也有類似遊戲,即輪流說出擬態形容句。過去曾在《台灣語入門》書末附錄「台灣話常用語彙集」,共計1800筆,形容詞中含單音節130個;雙音節73個。而130個中有112個可形成「擬態形容句」,雙音節僅發現2個。這種擬態形容句,常見於中國的方言。先行研究稱之為「性狀詞」(按:應為「狀性詞」);倉石武四郎的《中國語辭典》則視為三音節形容詞。但對前行研究的說法感到疑惑,故提出「擬態形容句」一詞。接著舉例說明擬態形容句的特殊性,並得出結論:擬態語及擬聲語,體驗重於理解,情重於知,一般符號性的言語無法傳達出這樣的臨場感。(文/許倍榕)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王育德
  • 日期
    日期時間: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 地名
    地點類型: 日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