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泥人形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共24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21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22張
跟泥人形有關的相片,第23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小說背景設定於戰爭時期,描述一位作家正忙於某文學雜誌的催稿,卻因家中小孩吵鬧不休,使他無法專心寫稿,待孩子們都睡了之後,原本可以好好寫稿,但朋友富岡此時卻又來找他借錢,因而再次耽誤了他趕稿的進度。接著就藉由小孩子與富岡兩方面來陳述戰爭的不同面向,富岡想效法在南京發戰爭財的朋友,因此才四處籌措旅費準備去中國,富岡的行徑讓他苦笑;接著由孩子的在爆笑的氛圍中帶出如長大後要當志願兵,以及如滑翔機、佔領南洋等關於戰爭的意象。相較之下,戰爭對於富岡與孩子們產生了不同的意義,這些孩子無論如何勇敢戰鬥,若有像富岡在後頭坐享其成,如此是不可能有光明幸福的一天,這也讓他思考自己日後創作方向的問題。綜觀全文,文中不僅批判富岡這類不肖的投機份子,另外也藉由孩子天真的爆笑進一步解構了戰時體制的虛妄性。(文/徐俊益)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楊逵
日期
出版日期: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地名
地點類型: 臺中首陽農園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