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治時期,北門區出現鹽場的設置,始於嘉慶與道光年間,分別設立兩個鹽場,即井仔腳鹽田(第三代瀨東場)與州北鹽田(第三代州北場)。井仔腳鹽田位於今永華里,是嘉慶23年(1818),由佳里所遷徙而來的李、王、張姓三人家約140位鹽民所共同開闢的第三代瀨東場。而道光28年(1848)州北場鹽民遷移至北門嶼,在無主的海埔地闢建新式鹽灘150副(即今臺南縣北門鄉舊埕),俗稱為舊埕鹽灘。
2009年,臺南市政府公告北門鹽場建物群及周邊古鹽田為歷史建築,主要有:北門出張所、北門洗滌鹽工廠、北門鹽工之家。長期以來鹽田兒女在這裡奮力的開墾,與大自然的惡劣條件搏鬥,創造出臺灣鹽業輝煌開拓史,而這些鹽業景觀,也繼續傳述著地方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