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船用螺絲職人

照片為旗津黃秀美提供,其中人物是家中長輩,後有一艘正組裝的漁船,船板上清晰可見螺絲母。黃秀美家住北汕里(烏松)中洲三路,面向高雄,往前是瀉湖的砂質地。

早期,沙灘地可養蚵和蛤仔,高雄港的潟湖隨潮汐露出長達十米的淺灘,小孩子常跑到沙地上面玩,但一過界,就是極深的溝槽,非常危險;漲潮時,海水覆蓋航道和蚵田,商船從第一港口進入,不是翻湧沙,就是勾到蚵竿要賠錢。沙灘地再下去一點,則是衫木池,小孩常會在上面跳著玩,很危險,黃秀美說,時常因此鬧出人命。

沙灘地被徵收以後,他們被迫退到北汕一代,有許多養殖虱目魚和鰻魚的魚塭,從外海撈回魚苗,就在魚塭養殖,再由大盤商收購。

後來因高雄港躍居商港,船隻進出頻繁,嚴重影響養蚵作業,經抗議協調後,黃家的蚵田讓海軍徵收,父親則到造船廠工作,母親改在家裡賣船用螺絲,黃秀美回憶起當年,每當一卡車的螺絲送到時,家中小孩就開始要將螺絲整理分袋;螺絲有很多尺寸,大的將近80公分,短的可能10幾公分,要將這些大小不一的螺絲分類,常要花上一天的時間。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 資料來源
    林佩穎、李怡志(2016),港都人生-旗津島民,木馬文化出版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