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枋橋頭吳園古井

枋橋頭吳園古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枋橋頭自明鄭時期即為府治的交通要衝,官府往來必經之所,因有枋溪流貫其中,所以就在水溝兩岸間架巨木大枋為橋,以利通行;而該地因位於大枋橋的頂端,故以「枋橋頭」命名,其後更形成街肆。

枋橋頭的吳家,自吳春貴承販臺鹽致富,而後其子吳尚新繼承家業,於重建洲南場後,承銷食鹽業務大為發展,家境日隆。清道光初,吳尚新乃將其宅第北邊原屬荷據時期荷蘭通事何斌的庭園舊址加以收購,沿著地勢的高低建構庭園,並聘名匠仿照漳州城外飛來峰的形勢,布置假山,池臺水閣,奇花異木,極盡美觀,名為「吳園」,俗稱「樓仔內」,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號稱臺灣的四大名園。

吳園在日治時期經日人的整建為台南公會堂後,規模景觀雖不復往日恢宏,但仍是臺南最美麗的庭園,所以當時的文人雅士,如許南英與南社諸同仁常假此酬吟。戰後,公會堂一度為部隊所借住,民國44年(1955)改設為臺灣省立臺南社會教育館,及至民國83年(1994)社教館遷建新館,原有土地建物由臺南市政府收回管理,近年重新整修,成立「吳園藝文中心」,吳園得以風華再現。

在幽雅閑靜的園林庭院中,有澆花之井,有煮茶之水。昔日的名園,水井是不可少的,園內水井往往命名為泉,名園之井即是名泉,使得庭院中有奇花異草,有石井名泉,相互輝映成趣。

吳園內有三口古井,一是柳屋前的圓井,一是B1展覽室的半圓井,一在圓形劇場南側草坪的圓井。這三口井相傳為吳家昔日飲用水源,或說日人建公會堂時所鑿以備戰爭及防火之用,但觀察其構造及建材,研判是清代吳家基於民生水所開鑿的水井。吳園地處德慶溪上源支游枋溪流經,即至排屋前水池,因地勢低窪,湧泉源源不絕。

日治時期自來水普及,古井多湮沒廢棄,吳園這三口井也封井不再作為飲用,民國92年(2003)臺南市政府整修成今貌。目前這三口井仍有水源,為防止人、物掉落井底,皆已設置井蓋;柳屋前的圓井,以紅磚砌築井臺、井欄,外觀典雅;B1展覽室的半邊井,近年整修時磚造井欄表面增加一層洗石子,並放置一塊木板拼製而成的井蓋;圓形劇場南側草坪的圓井,近年整修後,以方形水泥板覆蓋井口,目前安裝抽水馬達,抽取井水作為澆灌花草樹木,管理單位並在井口周圍環植綠樹,隱藏抽水馬達以美化景觀,另類的綠色井欄,也成為古井的地標,極為特別;古井遺跡見證吳園的歷史變遷。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枋橋頭吳園古井 / 撰寫者:曾國棟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59793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
別名
半圓井
事件
1.日明治44年(1911)吳園改建臺南公館,是日治時期全臺第一座供民眾及官方集會活動的公共建築物。 2.日大正5年(1916)許南英返臺省親,與南社諸同仁於吳園雅集。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994293
所在地-經度
120.206072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枋頭橋
參考資料
何培夫,《臺南市古蹟導覽》,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0。
相關人物
吳春貴、吳尚新、許南英
資料來源
曾國棟,《臺南府城古井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1821~1895)
交通方式
機車、汽車、公車
撰寫者
曾國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