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鄭經井

鄭經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鄭經,乳名錦,字式天,號賢之、元之, 鄭成功之長子。

明永曆16年(1662)鄭成功病逝臺灣,繼承問題發生異議,廈門奉戴鄭經,臺灣則擁立鄭成功之弟鄭襲。鄭經率軍東征臺灣,結束內部的動亂,稱延平王世子,依然奉明朝為正統。然而,在平定臺灣後,他又匆忙率領部眾回廈門,防止清軍趁機侵襲廈門。但是滿清和荷蘭仍聯合出擊金門和廈門,鄭經敗退,金、廈淪陷,鄭經喪失了十多年的基地。這造成臺灣愈形孤立,鄭氏從此不僅完全退出大陸,而且喪失所有接近大陸的島嶼,只剩臺灣本島與澎湖。

鄭經來臺之後,則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兩縣改為州,並各置知州。在陳永華的建議下,以承天府為中心,先建起一條十字街,然後劃分府治為四個坊。又十戶為牌,十牌為甲、十甲為保,每級都設首長一人,辦理戶籍之事。這些均為漢人居住地區,即所謂保甲制度。並於澎湖及南、北二路各設安撫司,各置安撫使。知州負責治理漢人事務,南、北路安撫使則負責處理原住民事務。同時也推動文教設施,於是臺灣日漸繁榮。

清康熙12年(1673)因撤藩引發平西王吳三桂等「三藩之亂」,翌年鄭經率軍渡海西征,與靖南王耿精中聯手抗清,初期戰事頗為順利,相繼攻下閩南、粵東等地,後因與耿精忠時有衝突,聯合之勢破局,實力分散,接連吃敗戰,軍心瓦解,明永曆34年(1680)鄭經退守臺灣。

鄭經反清復明的壯志受挫,意氣消沉,加以陳永華、楊英等耆老重臣相繼去世,更增添鬱抑之情。鄭氏無心政事,乃於洲仔尾建造「北園別館」,終日縱情花草、藉酒消愁;次年,病故,得年39歲。

北園別館內鑿有水井一口,人稱「鄭經井」,係鄭經起居飲用之水,故而得名。

臺灣隸屬清朝後,分巡臺廈兵備道周昌在此結亭築舍。直至康熙29年(1690)分巡臺澎兵備道王效宗、臺灣總兵王化行改建為佛寺,主祀釋迦牟尼佛,佛像莊嚴,殿宇宏偉,是臺灣古剎之最。其後歷經修建,至乾隆42年(1777),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重新修建,並留下「重修海會寺碑記」與圖碑。圖碑中寺前有一對旗桿,表現昔日樹立旗桿的方式;寺的後方有一口井,刻畫飲水的重要性;頭門後鐘樓、鼓樓,以及後殿後面的軒亭,皆為今日開元寺建築所無,更見鐫刻詳實,雕工精美,允為珍貴的金石及建築史料。

「北園別館」從休憩園林蛻變佛門清修淨地「開元寺」,鄭經井位在大士殿左後方的空地。民國56年(1967)改建大士殿,旁築功德堂,鄭經井遂被圍築屋內。開元寺遺存鄭經井與七弦竹,寺方也供奉延平郡王神位與鄭成功夫人董氏塑像,得以見證本寺與鄭氏時期的歷史淵源。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鄭經井 / 撰寫者:曾國棟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59784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北區北園街89號
事件
1.鄭經建北園別館,並病逝於此。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011197
所在地-經度
120.221777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三分子、北園
參考資料
何培夫,《臺南市古蹟導覽》,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0。
相關人物
鄭經、董太夫人、蔣元樞
資料來源
曾國棟,《臺南府城古井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時間分期
鄭氏時期(1680)
交通方式
機車、汽車、公車
撰寫者
曾國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