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鯤鯓也稱為下鯤鯓,相當於今鯤鯓里的範圍。東以濱南路與建南里相鄰,西迄臺灣海峽,南與喜北里為界,北以鯤鯓湖與彰南里為界。四鯤鯓的開發極早,除早期移居到此的陳姓漁民外,尚有林、杜、王、吳、施等姓氏居民,反映濱海漁民隨潮汛捕魚,繼而遷徙移居才形成漁村的移居過程。據薛伊婷〈四鲲鯓聚落的發展與變遷〉的論述,將四鯤鯓的歷史發展分為中國漁夫隨魚汛而來、鄭氏時期漸成聚落、清領時期拓墾與靠海為生的產業型態、日治時期小型漁村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聚落發展等五個時期。。
相傳鯤鯓古地,形勢猶如雄據臺江內海的巨龍,四鯤鯓龍山寺坐落龍頭,庄社頂頭與下頭各有一口古井,位於龍山寺南北兩側約100公尺,井水清澈,有如一對龍目,地方稱為「龍目井」。,並以「龍井」稱北邊的古井。
地方居民表示,由於兩口古井開挖甚早,正確年代尚待考證,不過地方耆老曾指出,當時是由清水祖師指示,地方才加以開挖,清水祖師還曾指示信眾以水井之水煎藥,不管傳說如何,在在說明龍目井水質清澈,為四鯤鯓居民的生命泉源。
民國57年(1968)前自來水尚未普遍時,兩口古井水質甘美,泉源湧出,終年不涸,曾是鯤鯓地區最早的民生用水來源,直至自來水普及後,使用井水的人才逐漸減少,為維護兩口古井,民國76年(1987)廟方曾進行整修重建加高井欄,今井水依然不絕。
近年臺南市南區區公所推動四鯤鯓社區營造,就龍目井之「龍井」進行外觀整修,為使整個空間更懷舊、更具歷史感,將原水泥井盤,改以聚落內剩存的紅瓦片以碎片拼貼的方式處理,彰顯百年古井的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