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早期鬼女神醬油載送貨車的正面

圖早期鬼女神醬油載送貨車的正面,上方鬼頭很明顯。陳天順很有生意頭腦,民國初年(1913-1927)他除了引用日本吉祥物鬼頭特徵當自行車與醬油等品牌的商標,臺灣光復後,平常百姓仍缅懷日本傳統民情文化,在民生日常用品上,台灣人只有做味素工業,醬油工業尚無單位、公司在做(註:早年台灣家庭普遍都會在家自製簡式醬油,醬油尚未量產)。因此,民國36年(1947)時他選擇在住家附近的北市延平北路二段太平市場工廠內開始設廠製造醬油,工廠名字是「泰美化工廠」,佔地有100餘坪,工人25人,當時光是曬乾玻璃瓶罐的空間用地很大,一上市,他的鬼牌醬油很快就受到矚目而在暢銷市場。民國43年(1954)工廠名字才改為「福壽醬油工廠」,除繼續「鬼女神牌」白醬油,也開始行銷「福壽醬油」黑醬油。白醬油「鬼女神牌」淡色醬油是以黃豆抽出甜份製成,而「福壽牌」黑色醬油則用醱酵分解方法新製。而限制於廠地太小,搬遷至三重市的過圳街福壽醬油工廠製好醬油成品後,他們就用車子載到台北市第13號(迪化街一段224巷243號)水門加工並做裝配處理完成,然後用火車載送到宜蘭總代理站,再分送至各處,偏遠的宜蘭站是當年「鬼女神」與「福壽」醬油的一個行銷大站,可見廣受歡迎的鬼女神和福壽醬油暢銷北台地方無阻。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陳麗華
  • 取得方式
    翻拍
  • 資料來源
    (陳麗華提供)
  • 撰寫者
    蔡棟雄
  • 創作者
    不明(陳麗華提供)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19/10/12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與光復後/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