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木雕起源-03-福州派雕刻師特性

台灣木雕起源-03-福州派雕刻師特性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台灣木雕起源-03-福州派雕刻師特性

台灣早期木雕師主要區分漳州派、泉州派與福州派,這三派木雕師各有不同風格,特別從其理念、傳承方式與生活型態來看,將木雕視為「家庭事業類型」的主要為泉州派;將木雕視為「資本主義企業類型」的主要是福州派;家族與企業折衷型的主要是漳州派或其他地區的福建人。

相對於泉州派雕刻師之福州師傅,其傅承師徒制較為開放,學徒來源通常有三種:第一種是以便將來做為一種職業師傅的親朋好友之子,第二種是自己有興趣因家貧而來學手藝者,當然亦包括第三種:自己的子弟學木雕者。福州派因傳外徒,其要求與學習時間均較鬆短。數十年的傳承蔓延,福州式神像雕刻已是今天臺灣地區最普遍的雕刻成品。此類雕刻師所經營的店面中,經常維持數位學徒邊做邊學,在學藝的時間上一般認為是三年四個月,藝成之後,即前往不與師傅從事雕刻的市場交易範圍相重疊的地區開業;等業績較佳之後,也開始收徒授藝。此派收徒的另一個重要意義乃在於企圖經由較多人力的運用,而達到短時間製成多成品的效果。在此種情形下的徒弟,其對傳統理念,雕刻技巧的靈活巧妙運用等方面的內化,均不及泉州派甚多。然而也因為降低成本與售價,以及經由不斷的收徒以建立社會網絡,其營業的狀況泉州派是不如遠甚的。

這三種分類,事實上是很粗略的,不過可以用來明辨臺灣雕刻業藝師的來源及其特色、以及社會文化背景對其存在的影響。換言之,明末清初的臺灣社會之發展,雕刻一般用品與建築裝飾以及神像的師傅,完全來自於大陸。這些師傅,後人稱之為「唐山師」,有些應聘至臺灣工作,往往工作一結束便馬上返回「唐山」;有些則在臺灣定居、娶妻生子。二者在臺灣均留下各種雕刻成品,亦開展了其技藝支系的綿延。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台灣木雕起源-03-福州派雕刻師特性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25958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