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末期,開始出現三輪車,於腳踏車輪的旁邊加上一輪,上面設有座位與帳篷,以人力騎乘載客。戰後,臺灣自製的三輪車增加,改良可供兩人乘坐,車夫更為省力,三輪車成為不想走路「奢侈」的選擇,價錢由乘客和車夫彼此協商喊價,十分自由。
約1960年,旗津的三輪車興盛時期,曾多達約30輛,因旗津道路狹窄、巷道曲折,車輛不易進出。富人外出便會搭乘三輪車,此外,廟會與結婚活動中,三輪車也扮演重要角色。隨著經濟狀況提升,旗津居民開始擁有交通工具,加上計程車業的競爭,三輪車營運逐漸沒落。民國74年政府於旗津推動觀光三輪車,以延續其產業。目前因有電動摩托車、協力車的出現,三輪車並非成為遊客的第一選擇,但旗津三輪車卻是當地的特色,更是旗津活歷史的載具。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