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曾經是全球最大的拆船王國,拆船產業源自於二次大戰後,據說,日軍為了防止美軍對台突襲,下令清港,炸毀高雄港內的船隻,又另一說是美軍多次轟炸高雄港,造成港邊沈船多達百艘。國民政府遷臺後,因物資短缺需要大量鋼鐵金屬,沈船於是有了新用途,加上為能盡快疏通航道,所以鼓勵民間參與清港工作,打撈拆船業迅速興起,並延伸出了鋼鐵業、拖船業、清倉業、瓦斯業、運輸業等。
日治時代在旗津出生的素蘭阿嬤,戰後曾經在造船廠工作,當時會和潛水伕合作共同把船拆了,她划著船在水面上把船內的水抽出,潛水員則在水面下把船底補好,船能浮起來後,在拖到內溝仔拆卸,有時她會偷偷夾帶些小的金屬零件出去販售。
1970 年代,臺灣的鋼鐵需求有四成以上都是由拆船業滿足,這時臺灣是世界第一大拆船國。拆船區移到紅毛港的大仁工業區之前,第三船渠一直是拆卸船內的大五金集散地,而拆出來的各式電機五金、馬達、繩索、抽水機、水龜、螺絲等等就聚集在鹽埕區的公園路上販售,公園路曾有大五金街之稱,是許多需要找五金材料的工程師挖寶的好去處。2008年高雄市政府逐年執行三期的「綠八計畫」,拆除公園路上整排的街屋,部分大五金產業轉往工業區營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