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70年熱風萎凋槽示範與推廣

圖為刊載於1971年出版之「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民國五十八年年報」,由徐英祥與張健夫共同執行之「製茶新機械示範及推廣」計畫之計畫目的與緣起。

據1969年(民國58年)的茶業改良場年報指出,臺灣當時紅茶製茶工廠已運作30餘年,但生產已碰到瓶頸,主要原因是紅茶製造過程中,萎凋佔據產房主要空間,同時因攤放茶葉所費時間與人工也最多。在春茶茶季20天的產量達年產量的35%,各廠茶菁無法順利消化,紅茶品質無法提升與改善。因此,本計畫引入紅茶熱風萎凋機,以改善製造瓶頸。

茶業改良場當時調查國外茶葉萎凋機(現在稱熱風萎凋機),設計適合臺灣作業的萎凋機。同時選定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苗栗三灣製茶廠、新竹關係臺灣紅茶公司與台北三之建立製茶廠為示範茶廠。

當時紅茶製茶廠導入熱風萎凋機的好處有,萎凋空間減少50% ~ 70%,減少人工70% ~ 80%,節省萎凋時間30% ~ 50%。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惟揚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部分資料來源: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民國五十八年年報,pp.80-81。
  • 時間起
    196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