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頂圳福德宮

頂圳福德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頂圳福德宮」,創建於1834年(道光14年),坐落於六堵山的東南邊山腳、慈鳳宮旁,即位於基隆市七堵區六堵里、基隆河畔的土地祠,與當地的水圳有關,並陪祀1對夫妻樹。

 

  走進「頂圳福德宮」廟龕,土地公神祉牌位前,可以在其門聯清晰看到「道光拾肆年」的字跡。此外,柱子上的對聯寫著:「頂山發蹟美籟潤六福」、「圳水流聲富蔭降堵德」,描述了這座廟所在空間的特色,並表現出早期墾戶的拓墾狀況。

 

  早期,中國泉州安溪移民拓墾六堵一帶的河谷環境;「水」是重要因素,引水道灌溉田疇,更是地方上的大事。

 

  1817年(嘉慶22年),安溪余氏家族入墾六堵;隨著拓墾面積增加,水田用水劇增,乃決定闢建灌概系統。於是引導2條水圳,即頂圳、下圳至水田裡。頂圳的水,自「草濫溪」引入,進入六堵後,沿著六堵山腳由北面流向南面,於1834年(道光14年)完成,蜿蜒4里半。

 

  透過氏族的人力集體引山澗,進入階地,使田地耕種更方便。水圳完成後,地方人士爲感謝土地公神祉的保佑,乃在六堵山北面的山腳下,建1土地公廟,稱爲「頂圳福德宮」。廟內有詩籤,廟前有龍柱、戲台,為過去當地居民重要的祭祀中心。

 

  「頂圳福德宮」,於1962(民國51年)年改建,在1988年(民國77年)又再擴建。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頂圳福德宮 / 撰寫者:黃暐婷(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5917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基隆市七堵區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114392
所在地-經度
121.685341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健一,1999年6月。《基隆河文化》,頁:3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   //   【參考書目】 1.陳健一,1999年6月。《基隆河文化》,頁:3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黃暐婷於2019年6月12日引述編撰 2. 陳世一,2001年12月。《基隆市社區環境特色調查手冊》,頁:172-173。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9月18日引述編撰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撰寫者
黃暐婷(亞洲數位典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