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皇民文學與周金波〉

  〈皇民文學與周金波〉,為《被白浪淹沒的臺灣文學作家——周金波》的篇章,出版於2016年(民國年)10月,由李正仁等人編撰,刊載於《被白浪淹沒的臺灣文學作家——周金波》第33頁至第46頁。

 

  此篇章探討到: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中戰爭之後,日本當局有鑒於治臺40年、而多數臺灣人仍懷抱強烈的漢族意識,因此開始強化對臺民的強制同化;利用報紙、雜誌、廣播、電影、「皇民化劇」的巡迴演出等各種媒介,加速推行在臺灣的「皇民化」政策。

 

  皇民化運動給臺灣帶來的,是「戰時精神的荒廢」,所謂臺灣皇民文學,是日本軍國殖民者對臺灣文學的壓迫、支配,所生成的產物;以文學的假面,偷渡、宣揚日本軍國殖民的法西斯主義,來動員臺灣人民的決戰意識。臺灣皇民文學,是日本軍國主義武力戰一環的思想戰。

 

  周金波,是日治時期的重要臺灣文學作家,他的小說〈志願兵〉獲得第一屆「文藝臺灣賞」的殊榮,其後作品也多刊載於當時臺灣主要的文藝雜誌《文藝臺灣》上,足以看出當時其文學創作所受到的肯定。然而,因其作品的時代性,周金波被冠上「皇民作家」之名,其文學成就,也因此在中華民國政府戒嚴下的臺灣,遭到埋沒,至今仍鮮為人知。

 

  在周金波的文學中,實是以「對臺灣文化的愛」為軸心,在周金波的這種獨自地對臺灣文化的愛、與總督府推進「皇民化運動」之間,是有產生齟齬的可能性,這一點,不容給予簡單的忽視。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李正仁,2016年10月。《被白浪淹沒的臺灣文學作家——周金波》,頁:33。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參考書目】 李正仁,2016年10月。《被白浪淹沒的臺灣文學作家——周金波》,頁:33-46。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李季庭於2019年6月24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李季庭(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李正仁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6/10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