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波——壯年遊藝〉,為《被白浪淹沒的臺灣文學作家——周金波》的篇章,出版於2016年(民國105年)10月,由李正仁等人編撰,刊載於《被白浪淹沒的臺灣文學作家——周金波》第21頁至第28頁。
此篇章探討到,非中文、中國相關的創作,並非是臺灣文化的原罪:在日本統治下,(1)通過日文書寫臺灣作品,(2)通過日文獲得世界最先進的知識文化,所作出的臺灣歌曲、音樂,(3)用西洋式的水彩畫、油畫描繪臺灣的風景、習俗……這些,並非摧毀臺灣文化的手段,反而成為保存臺灣文化的途徑。
周金波,是日治時期的重要臺灣文學作家,他的小說〈志願兵〉獲得第一屆「文藝臺灣賞」的殊榮,其後作品也多刊載於當時臺灣主要的文藝雜誌《文藝臺灣》上,足以看出當時其文學創作所受到的肯定。然而,因其作品的時代性,周金波被冠上「皇民作家」之名,其文學成就,也因此在中華民國政府戒嚴下的臺灣,遭到埋沒,至今仍鮮為人知。
〈周金波——壯年遊藝〉一文,希望以「周金波、及其作品」為視角,藉由其如何被中華民國政府對待、貼上「皇家作家」、「皇民文學」的標籤,讓基隆、乃至於臺灣的人民,體驗時光變遷下的歷史,實際走訪基隆歷史場景,228事件、38全臺大屠殺……窺看那個白色的年代。更加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土地,同時,意識到「臺灣人」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