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存博愛心腸,散自由種子〉

  〈存博愛心腸,散自由種子〉,此2幅作品為于右任之魏碑墨寶,內容為《自由、博愛》魏碑聯:「散自由種子,存博愛心腸」,創作時間應為戰後時期。被譽為「一代大儒」、「關學傳人」的于右任,是一位積學渾厚的文化學者。以經世致用之儒學為基礎,他廣泛涉獵了中外許多思想家、文學家、詩學家、書學家、革命家的哲學思想、藝術思想、美學觀念。在他從事的諸多藝術門類中,今日最受海內外學人青睞的首推其「書法藝術」。


  于右任雖然視「詩文書法,皆餘事耳」,但他明確主張:「然餘事亦須卓然自立,學古人不為古人所限。」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實踐中始終貫穿的就是這一精神理念。其書學思想,即是他留給世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書法的審美理念、審美標準,遠在魏晉時期就形成了,那些大量用「意象」語言表述的審美理念,正是中國書法藝術理論的特色所在。于右任透過對魏碑的臨摹撰寫,將其思想、藝術追求系統化、意象化,實是將中國美學意象化的一種體現,其意象特徵有著「道可道,非常道」的模糊性,于右任正是通過對書法技法層面的解析,找到了「道」的精神本體。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張明萊,2013年8月。《傳承與展望:2013基隆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張明萊,2013年8月。《傳承與展望:2013基隆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3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6月19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于右任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