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獅山

  「石獅山」,坐落於今基隆市七堵區大成街周邊,位在瑪陵國小的對面,從當地工廠旁邊的一條小路前行,可以登頂。

 

  「石獅山」,以山形像獅子而得名,高157公尺。從火炭坑往港口、中埔走,左側可看到陡起、好像人臉的山形;再往上走,山形逐漸變成獅子,但山形輪廓的線條仍有稜有角;若走到大埔、鴛鴦橋的方向回看,石獅山的山形就變得非常的柔和圓潤。

 

  有人說,從某一角度看,還可以看到大、小石獅的山形。

 

  「石獅山」在當地有一些傳說流傳:

 

  (1)石獅的獅口原來會吐霧,經過此處的人一通過獅口之後,就會被吃掉。後來,直到鄭成功來了以後,才用大砲打破獅口,石獅才無法吃人。

 

  (2)過去曾經有一位上山撿柴的老阿伯,被獅子吃掉了;所以,當時這裡的人稱這山為「活獅山」。後來,這事被天神知道了,就將這隻獅子打死,這裡才變成「石獅山」。而獅子被打死後,牠的臉形有時候看起來就會跟人臉一樣。

 

  1661年,鄭成功趕走駐守南部的荷蘭人。1665年又派軍趕走雞籠(今之基隆)、淡水的荷蘭人。鄭成功治臺後,以「臺南」為中心點,劃南路爲萬年縣,北路爲天興縣,並派兵戍守雞籠。

 

  鄭成功於攻占臺灣後,不久即逝世,終其一生並未來到臺灣北部,雞籠一帶,僅是鄭氏流放罪犯的地方。但是基隆河中游,卻流傳著鄭成功到來的故事,耐人尋味。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基隆市七堵區大成街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5.100308
  • 所在地-經度
    121.6791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健一,1999年6月。《基隆河文化》,頁:12。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   //   【參考書目】 1.陳健一,1999年6月。《基隆河文化》,頁:12。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黃暐婷於2019年6月12日引述編撰 2. 陳世一,2001年12月。《基隆市社區環境特色調查手冊》,頁:177-178。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9月18日引述編撰
  • 時間分期
    明鄭時期
  • 撰寫者
    黃暐婷(亞洲數位典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