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暖暖鳥瞰透視圖

  「暖暖鳥瞰透視圖」,由法國人手繪於1885年(光緒11年),法國人對於臺灣基隆地形的觀測、描繪,源自於中法戰爭。圖中為被群山環繞的基隆河上游,為早期臺灣東北部內河航運的貨物集散地,人口集中之聚落,成為暖暖街。

 

  基隆河,發源於平溪鄉上游,雨量充沛,一年四季皆利於航行;尤其是1823年(道光3年)後,三貂嶺通宜蘭的道路修成,更有助於基、宜山區貨物的轉運。

 

  基隆河早年河水很深,當時陸上交通未闢,由淡水駛來,大船停在水返腳(汐止),小船到暖暖停泊,貿易船隻出入頻繁,四鄰平溪、瑞芳一帶,土產如:茶藤、木材、大菁(染布用),均由人工肩挑到暖暖碼頭,裝船順流運到艋舺、淡水(臺北),商業興盛,客旅雲集。

 

  暖暖早期的發展繁榮,乃拜基隆河航運所賜,基隆河的水陸功能一直維持到1889年(光緒15年)左右。劉銘傳後來完成雞籠、臺北間的鐵路,同時,三貂、瑞芳、暖暖、松山的道路系統,也逐漸完成;再者,基隆河也因砂石淤積,終於結束其河運作為主要流通動脈的生命。

 

  而隨著基隆河的水陸功能沒落,暖暖作為貨物集散中心的社經地位,便不敵金礦、煤產更豐富的瑞芳、九份等聚落,暖暖遂成為基隆港腹地內的小鎮。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賴志彰等,1997年1月。《暖暖地域歷史之轉化:文史調查手冊》,頁:10。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引用不詳,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參考書目】 賴志彰等,1997年1月。《暖暖地域歷史之轉化:文史調查手冊》,頁:10-12。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4月15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法國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885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圖稿
  •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