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的水筆仔林

基隆的水筆仔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基隆的水筆仔林」照片,拍攝時間,約為1930年代(昭和5-14年間)、基隆的原生紅樹林滅絕以前;拍攝地點,應為蚵殼港、石山溪合流處、罾仔寮一帶的泥灘。由日文版基隆市志所刊載,照片中,水筆仔林還生長得茂盛。

  蚵殼港(港,指天然的水道),在清末時期設庄,隸基隆堡。發源於大竿林,與內木山溪合流,貫穿蚵殼港庄,至下游漫流、與石山溪合流;一流出罾仔寮,鹹水、淡水交錯,形成特殊生態,在沿途的一片泥灘,叢生俗謂水筆仔的紅樹林。

 

  在經過日軍屯營的擴建、海南製粉工廠的興建、旭川運河的建築等工程,蚵殼港、石山溪合流處、罾仔寮一帶的大片紅樹林,逐漸縮小生活圈。1924年(大正13年),佐佐木舜一(Sasaki)為文敘述,於基隆的溝渠內發現20-30株的水筆仔,此為基隆水筆仔最後1筆明確的記載;至1930年(昭和5年),Hosokawa仍有水筆仔的標本紀錄,存於臺灣大學植物系標本館。

 

  後來,基隆的原生紅樹林完全消失。

 

  紅樹林的中文名稱,是源於紅樹科植物,因其木材呈紅色,從樹皮中可以提煉出「單寧」,作為紅色染料,所以稱之為「紅樹」。遺憾的是,「紅樹」的紅茄苳、細蕊紅樹已經不存在了。

 

  紅樹林的學術定義,為「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泥濘地的植物,主要是由紅樹科植物、與一些適應此種環境的植物組成」。真正的紅樹林植物,則是指「只生活在河口潮間帶,而且具有為適應環境,而演化出氣生根、胎生現象等的木本植物」。

 

  若照上述定義來看,臺灣目前真正的紅樹林植物,只有:(1)紅樹科的水筆仔 (2)五梨跤(紅海欖) (3)使君子科的欖李 (4)馬鞭草科的海茄苳。

 

  然而,臺灣的原生紅樹林,早已消失在基隆、高雄。現今在臺有規模的紅樹林,皆是人為栽種而成;並且由於胡亂栽種的規劃,其「復育」的用心,反而成為對當地生物的「侵略」。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基隆的水筆仔林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58988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李正仁,2007年12月。《基隆自然史:土地與植被》,頁:13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引用自日文版《基隆市志》   //   【參考書目】 李正仁,2007年12月。《基隆自然史:土地與植被》,頁:132-13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4月3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不詳,引用自日文版基隆市志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