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自然史:土地與植被》,出版時間為2007年(民國96年)12月,為「基隆文獻」系列第16期,由李正仁編撰,以400年來基隆的自然資源為主軸,敘述基隆地質山川的歷史,以及蟲鳥植被的變化,藉由「鄉土資源掃描」、「自然探索」2者的整合,彙集成冊。由基隆市文化局出版。
《基隆自然史:土地與植被》一書,共分為8章:
(1)〈前言〉
(2)〈古文獻的雞籠自然資源〉
(3)〈基隆的地質結構〉
(4)〈基隆的地形景觀〉
(5)〈基隆的海蝕地質景觀〉
(6)〈基隆河川水系〉
(7)〈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
(8)〈基隆的植被〉。
洋人曾讚譽臺灣為福爾摩沙,並以「婆娑之洋,美麗之島」8個字歌頌臺灣之美。海洋、森林皆是孕臺灣生物多樣性的搖籃。然而,臺灣島上的人民在經濟開發過程中,不斷擔任消滅臺灣生物多樣性的「中流砥柱」,使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福爾摩沙已蒙上陰霾。
《基隆自然史:土地與植被》一書,其編輯成冊目的,乃間接說明基隆目前、或已經造成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浩劫,讓我們能有所警惕,並更致力於保護、復原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透過本書的基礎探討,期待能提供「人類、環境共存的生態社區」一個可行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