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騰雲號「火車頭」

  「騰雲號」火車頭,與其車身,皆為1887年(光緒13年)德國杜塞朵夫(Düsseldorf)工業城HOHENZOLLERN公司出廠的製品,1888年(光緒14年)由海運送抵臺灣,為劉銘傳鐵路初通後,向英、德進口的8輛小型蒸汽火車其一,也僅有「騰雲號」火車頭,為碩果僅存的國寶級火車頭。


  臺灣第一條鐵路通車後,並沒有為買進的火車編號,而是採用先民觀照宇宙天象的抽象名詞,分別為各蒸汽主機取得名號,以「騰雲」為首,接下來有「御風」、「超塵」等等。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899年(明治32年)正式擘劃臺灣縱貫鐵道,從臺灣頭的基隆、臺灣尾的打狗(高雄)2端同時施工。1901年(明治34年),臺北、至桃園改良線先行通車,騰雲號是奔馳北部線上的主力機種。


  騰雲號原來的設計,是直筒形煙囪,後來改造為鑽石形煙囪,主要目的是收集火星,以免在線路上因火星飛散,而釀成火災。


  待1908年(明治41年)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後,又引進一批三動輪優質機種上路,拖电力較弱的騰雲號二動輪機關車,只留在站內調度重型車輛,直至1924年(大正13年)功成引退,結束了37年的在役生涯。


  當時,日本人特別指定騰雲號為鐵道紀念物,並移至臺北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公園)永久陳列,為臺灣鐵道史保存極重要的一頁。


  戰後,1999年(民國88年),「騰雲號」火車頭全新整裝完工,曾短暫展示於臺北車站東口廣場。其整裝的方法,因為完全清除掉鐵皮斑剝,失去歷史歲月的痕跡,像是超大號新火車模型,成為修復鐵道文化財的反面教材。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李欽賢,2013年12月。《基隆鐵道地圖變遷史》,頁:1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李欽賢拍攝   //   【參考書目】 李欽賢,2013年12月。《基隆鐵道地圖變遷史》,頁:10-1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4月1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HOHENZOLLERN公司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887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