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暖江橋景憶當年〉

〈暖江橋景憶當年〉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暖江橋景憶當年〉

  〈暖江橋景憶當年〉,為《暖陽鄉音的歲月》的篇章,出版於2000年(民國89年)7月,刊載於《暖陽鄉音的歲月》第33頁至第35頁。由周勉所撰寫。

 

  〈暖江橋景憶當年〉一文,敘述著暖江橋、及其周邊的今昔變化。暖江橋的前身「渡船頭」,在清治時期、日治時期,中國、臺灣兩岸生意往來,雜貨、布匹、建料石材、福州杉,舟運而至,「渡船港口」便是當時重要的商埠地,交易頻繁;在舊時暖暖街道兩旁的老宅、當時周家祠堂的屋樑、媽祖廟原有的龍柱石獅、武舉人家宅古厝,均為當年交易的建材物。

 

  風光明媚的暖暖「渡船頭」,出現過多位傑出人才,如:王子清秀才、陳其寅老詩人,臺大漢學教授周植夫、中醫師詩人周枝萬、林年壽議員、和名主持人李季準、國大李伯元兄弟,都曾是這裡的住客。

 

  然而,其「渡船頭」的功能,後來不再。暖江橋也背負交通運載的任務,經歷1981年(民國70年)重新拓寬、重建的工程後,不再有多餘的空間讓人散步。不過,暖江橋畔的美景,在歷史洪流中,成為暖暖當地人的永恆記憶圖像。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周勉,2000年7月。《暖陽鄉音的歲月》,頁:3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   //   【參考書目】 周勉,2000年7月。《暖陽鄉音的歲月》,頁:33-35。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黃暐婷於2019年6月21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黃暐婷(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周勉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07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文件
出版者
基隆市文化局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