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市民飲食習慣沿革〉

  〈基隆市民飲食習慣沿革〉,由洪連成先生撰寫,乃《根》其一篇章,論述的時間範圍,從清治至戰後時期。出版時間為1991年(民國80年)5月,刊載於《根》第54頁至第56頁。

 

  〈基隆市民飲食習慣沿革〉一文,內容從主食切入,先講述「米飯」、「麵食」,然後,講述「魚肉蔬菜」、「食品加工業」、「宴席」、「西餐」、「和菜」、「調味品」、「水果」、「茶飲」、「酒」、「補品」等飲食類型;對於一地飲食習慣的探討,字裡行間,也反映在地人的習慣、禮俗、歷史等文化根源。

 

  其中,提到基隆市的「食物攤擔」發達,進而提到奠濟宮前的「廟口」。

 

  奠濟宮,是基隆重要的歷史發展指標、空間地標。臺灣傳統的寺廟,不止是民間信仰活動的中心,藉由人群的聚集、流動,使寺廟、及其周遭,產生商業交易功能。

 

  奠濟宮前的仁三路,隨著港埠市街的發展,各類飲食、物品流通,廟口逐漸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攤街;「基隆廟口」已成為馳名國內、外的飲食街道,更可以作為「基隆」的另一代名詞。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林水木,1991年5月。《根》,頁:55。基隆市: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政府提供   //   【參考書目】 1.洪連成,1991年5月。《根》,頁:54-56。基隆市:基隆市政府。葉文翔於2019年6月17日引述編撰 2. 陳雅玲,1997年4月30日。《臺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頁:14。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9月3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洪連成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1/5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