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號界碑」,豎立時間為1900年(明治33年)6月3日,豎立地點在基隆市。界碑上可見「總督府」、「第五號」、「一區標域」、「明治三十六年六月三日立」等字。
「第五號界碑」,反映的是日本當局在臺劃設「要塞地帶」的活動。所謂「要塞地帶」,即是要塞附近一定範圍內,劃定為要塞地帶區,並限制區內攝影、測量等活動,以防止地形、防禦物形式等資料的洩漏。
依據日本《要塞地帶法》第1條的規定,要塞地帶為因應國防建設中,如要塞本部、堡壘、砲台、水雷衛所等「防禦營造物」,所訂定的周圍管制區域。
臺灣地區類似的要塞地帶規定,於1902年(明治35年)6月正式施行;初期的管制並未以《要塞地帶法》稱之,而是以《國防用營造物區域約束章程》規範。
其範圍第一區為750間(約1,360公尺),第二區為2,250間(約4,090公尺),第三區為5,750間(約10,350公尺),並在每250間距離的所在,設立木札,加以標示。
基隆要塞地帶的第一區,主要位於堡壘、砲台、彈藥庫附近,而第二區東至員山子、西至野柳、南至七堵、北至基隆嶼一帶,第三區距離中心約12餘公里,東為金瓜石,南為汐止,西為金山(金包里)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