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時期「第五號界碑」

  「第五號界碑」,豎立時間為1900年(明治33年)6月3日,豎立地點在基隆市。界碑上可見「總督府」、「第五號」、「一區標域」、「明治三十六年六月三日立」等字。

 

  「第五號界碑」,反映的是日本當局在臺劃設「要塞地帶」的活動。所謂「要塞地帶」,即是要塞附近一定範圍內,劃定為要塞地帶區,並限制區內攝影、測量等活動,以防止地形、防禦物形式等資料的洩漏。

 

  依據日本《要塞地帶法》第1條的規定,要塞地帶為因應國防建設中,如要塞本部、堡壘、砲台、水雷衛所等「防禦營造物」,所訂定的周圍管制區域。

 

  臺灣地區類似的要塞地帶規定,於1902年(明治35年)6月正式施行;初期的管制並未以《要塞地帶法》稱之,而是以《國防用營造物區域約束章程》規範。

 

  其範圍第一區為750間(約1,360公尺),第二區為2,250間(約4,090公尺),第三區為5,750間(約10,350公尺),並在每250間距離的所在,設立木札,加以標示。

 

  基隆要塞地帶的第一區,主要位於堡壘、砲台、彈藥庫附近,而第二區東至員山子、西至野柳、南至七堵、北至基隆嶼一帶,第三區距離中心約12餘公里,東為金瓜石,南為汐止,西為金山(金包里)附近。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張崑振,2010年2月。《國定古蹟大武崙砲台》,頁:4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張崑振拍攝   //   【參考書目】 張崑振,2010年2月。《國定古蹟大武崙砲台》,頁:39-4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6月20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臺灣日治時期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00/6/3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材質
    岩石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