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英、美調查基隆煤田

  「英、美調查基隆煤田」,發生時間在1848年(道光28年)、1854年(咸豐4年),發生地點在基隆。

 

  「英、美調查基隆煤田」,其事件背景,乃是歐洲正值海權擴張時期、而蒸汽動力船加入航行,煤、水供應的「基地」,因此成為列強調查的標的其一。

 

  而雞籠(今之基隆)的地理位置,在亞洲航線上「無煤、水供應地」的中段,若擁有必備資源,對汽走船航程、載運貨物,將具有莫大貢獻。

 

  1847年(道光27年),中國清朝、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後,東來的英船逐漸變多、英國海軍船隻,常駛於淡水廳屬海面,或派人乘小船,上岸登山,相度地勢,並測量地形。

 

  1848年(道光28年),英國戈敦少校在巡航時,發現雞籠煤礦開採區域,隨即進行勘查,並將勘查報告向英國海軍部提出,引起諸多討論、自此,英國便不時派船鑑前來雞籠勘查煤礦分布、開採情形,並私自與民間採購煤炭。

 

  繼英國之後,1854年(咸豐4年),美國遠東艦隊司令貝里提督,在訪問日本後,即派艦來臺、除調查若干美國人在臺灣附近海域航行中遇難一事,也調查臺灣煤礦資源多寡,以因應日後美船增加航行此海域的趨勢。後將報告帶回美國,也受到諸多回響。

基本資訊

  • 地點-縣市區
    基隆市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再生,1999年6月。《基隆煤礦史》,頁:10。基隆市: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政府提供   //   【參考書目】 陳再生,1999年6月。《基隆煤礦史》,頁:10-16。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6月20日引述編撰
  • 時間迄
    1854
  • 地點-緯度
    25.1276033
  • 地點-經度
    121.7391833
  • 演出者/主要人物
    戈敦少校;貝里提督
  • 時間起
    1848
  •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 相關作品
    林再生著《基隆煤礦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