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暖暖早期的礦工生活〉

  〈暖暖早期的礦工生活〉, 為周勉所著《暖陽鄉音的歲月》的篇章,刊載於《暖陽鄉音的歲月》第67頁至第69頁。

 

  文章開頭,藉由現代社會中的「貸款」、「信用卡」,對照以往曾有的一項事物:「通簿」,是消費者對各店家記帳、賒帳的本簿,並說明1946年至1971年間(民國35-60年間)的暖暖當地,為了一日三餐而賒帳的人有2/3。反映了過去的人養家活口、資金周轉等方面的困難。

 

  過去,在暖暖作礦工的人,家中幾乎會有一本通簿,「店家收不到帳」「礦工的領餉日」、「店家趕來討帳」等生動的過往情景,也順勢交代暖暖曾有的產業環境。

 

  當時暖暖庄頭的風光,來自豐富的煤礦,吸引四處在外地討生活的人,有遠從下港(以臺南「安平港」為中心的臺灣南部所在)、宜蘭來的;工寮形成小型社區,每個礦工互相照應。每戶人家先生做礦工,有的老婆洗煤碳、或燒碳磚,孩子放學後也可掃煤屑,老阿嬤燃燒熱水給礦工洗澡、賺點私房錢,全家大小各有所司。

 

  然而,通簿在臺灣經濟成長之後,自然地消失了;而全臺的煤礦業,也不敵國外低價進口能源、高生命風險的礦難事件等因素,因此陸續停止開採。礦工洗盡滿身烏黑,帶家人上街買物品、看歌仔戲等情景,也一併成為暖暖的過往。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周勉,2000年7月。《暖陽鄉音的歲月》,頁:67。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   //   【參考書目】 周勉,2000年7月。《暖陽鄉音的歲月》,頁:67-69。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黃暐婷於2019年6月17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黃暐婷(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周勉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07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基隆市文化局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