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河掏採砂金

  「基隆河掏採砂金」照片,由臺灣日治時期的人所拍攝,地點位於基隆河段。

 

  掏採砂金的人們,皆頭戴斗笠,避免日曬雨淋;坐著的人,正在協助將砂金集中於扁擔的籃子內,再讓負責擔運砂金的人扛在肩上。

 

  照片中,木板釘製長方型、較長兩邊稍為高起的工具,為「金槽」,用途為掏採河中砂金,其下方會鋪設棕蓑、或毛毯。

 

  當時,掏採砂金的人們到河邊、或河階上的草埔、或田地,向地下挖,等找到含砂金的沙層後,將金槽置於河邊淺灘適當的水流處,將金槽斜置,以便水可從金槽頂不斷沖下來。

 

  然後,再將含金沙層的砂慢慢放到金槽頂端,讓流水將細沙沖走,而比重較重的砂金,則會被夾在棕蓑、或毛毯裡;一定時間後,再將棕蓑、或毛毯上的砂金整理出來。

 

  關於「基隆河砂金」的發現,傳說很多,比較為現在的人們相信的說法,以連橫在《臺灣通史‧卷十八‧榷賣志》中的說法較為可信:「光緒十一年,法事已畢,巡撫劉銘傳築鐵路。十六年,架八堵車站之橋,工人之曾往產金地加州者,於午餐後,以其飯碗,戲淘河沙,見砂石有金,遂取出淘之,獲金不少。時,造橋監督為都李家德,廣東順德人,曾遊美國,而路工亦多閩、粵人,有至新舊金山者,聞之爭取,而居民聞風亦從之,各有所獲,每兩易銀八兩。」

 

  掏採砂金,多用人力(手掘、擔運),選礦用固定淘汰槽、金槽,因砂金礦床規模小,經濟價值不甚高,固難採用機械採金。

 

  基隆河砂金的掏採,至1927年(昭和2年)時,已一蹶不振;其後日人整飭產金政策,才又見生機,產量較20年以前的生產量,約增加30%。最後,基隆河砂金歷經40餘年的掏採,八堵以上的河床、兩岸部份,金苗被掏採殆盡。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迪華等編,1987年9月。《天工開物:基隆礦業特展專輯》,頁:27。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參考書目】 1.陳迪華等編,1987年9月。《天工開物:基隆礦業特展專輯》,頁:27。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6月17日引述編撰 2. 陳世一,1997年6月。《尋找河流的生命力》,頁:94-102。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8月28日引述編撰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基隆河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臺灣日治時期人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