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外木山漁港

外木山漁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外木山漁港」,位於基隆市中山區外木山海岸,在基隆市中心北邊約15分鐘車程,屬於第三類漁港。舊名「木山澳仔」,「澳仔」指的是內凹的灣澳;從大武崙澳底漁港開始,到外木山漁港之間,是長約五公里的天然海岸地形,也是基隆市轄區內僅存最長的天然海岸。現在為「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轄管內之「湖海灣」景點。因為丘陵地形與海岸線十分靠近,因此當地以海蝕岩岸地形為主。

 

  據傳木山澳仔,早期並沒有灣澳,僅有海蝕平台和1條海蝕溝;後來為了漁船的停泊,以人工炸挖方式逐漸開拓出船澳,掘出溝道。天氣不好時,小漁船就要以牛轆絞上來,再抬到岸上,以免船隻被大風浪捲下海。

 

  1968年(民國57年)開始,基隆市政府逐步投資興建,到1974年(民國63年)時,漁港已具雛形。1975年(民國64年),由中央政府、市政府配合編列預算,增建泊地0.2公頃,這時,「外木山漁港」的泊地已達0.6公頃左右。

 

  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初期,基隆市政府在外木山舊港西邊填築海埔新生地;1986年(民國75年),又由中央、地方共同編列預算6,000萬元,將新生地轉變成0.7公頃之泊地。1987年(民國76年),整體擴建工程完工後,木山澳仔轉變成擁有內港泊地1.3公頃,內港泊地1.2公頃,碼頭717公尺的「外木山漁港」。

 

  而後又繼續修建其他如修船場、魚市拍賣場、漁務倉庫、漁民活動中心等設施,也都陸續完成;但魚市場僅供魚貨起卸之用,並無拍賣制度,故漁獲都運到孝二路崁仔頂魚市拍賣。

 

  1991年(民國80年),由於漁船增加,原有的曳船道不敷使用,因應在地漁民的要求,基隆市政府在新舊港區之間,興建曳船道1處,以提供本港、或鄰近港澳漁船保養使用。但因漁港本身腹地不大,鄰近可用土地亦已被臺電及中油開發利用,故漁港整體擴建及興築,於1990年代(民國80年代)初期可說是已經完成。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外木山漁港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5871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基隆市中山區文化路92巷34-2號(外木山漁港)
別名
協和莊漁港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159313
所在地-經度
121.733231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編,1986年6月。《海門漁帆》,頁:16。基隆市: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政府提供   //   【參考書目】 1.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編,1986年6月。《海門漁帆》,頁:16。基隆市:基隆市政府。丘國宣於2019年6月17日引述編撰 2. 陳世一,2001年12月。《基隆漁業史》,頁:88-91。基隆市:基隆市政府。丘國宣於2019年6月17日引述編撰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