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逐漸失傳的鐵觀音包布焙

圖片為傳統鐵觀音包布焙製程步驟時,將揉成團之茶葉,放在焙籠內進行烘焙之情景。

鐵觀音茶源於福建省武夷和安溪,相傳清光緒年間(1875年)由張迺妙及張迺乾由安溪引進鐵觀音茶苗,在木柵樟湖山種植,使木柵成為為鐵觀音茶主要栽種區域。

在台灣,鐵觀音查,是指遵循鐵觀音。茶製程所製造的茶舊稱為鐵觀音茶。所以鐵觀音茶大致上分為兩類,以鐵觀音品種製成的鐵觀音茶,稱為「正欉鐵觀音」;另外一類為以其他品種製成的鐵觀音茶。

鐵觀音茶為重烘焙的茶類,傳統製程毛茶經初焙未足乾時,將茶葉用方形布包裹,揉成球形狀,並輕輕用手在外轉動揉捻,並將布球茶包放入「文火」的焙籠上慢慢烘焙,使茶葉形狀逐漸彎曲緊結。藉焙火之溫度轉化其香與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邱喬嵩
  • 貢獻者
  • 時間起
    187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