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挖泥中的「瑞芳號」

  日治時期「挖泥中的瑞芳號」照片,拍攝時間為1914年(大正3年),拍攝地點在基隆港。瑞芳號正在執行第3期築港工程中的「浚渫(挖泥)」,本期的浚深,從5號碼頭至18號碼頭的航道,一直浚深到仙洞防波堤外的外港,同時將牛稠港海埔浚深,擴張港內深水區,使20,000噸級的輪船可以進港繫泊。

 

  在基隆還沒築港之前,低潮時,沿岸許多地方都是海埔、沙灘;當時,3,000噸級的輪船都只能駛進基隆外港,投錨碇泊,距離港內的市街約1海里半,再由小船接駁,客、貨運輸都不方便,遇上強風巨浪時,更是危險。

 

  因此,當時第1期築港最重要的工作,主要在於能使3,000噸級的輪船,能直接駛入離基隆市街較近的內港。基隆開始築港時,由日本東京高田商會、大倉組經手,轉向蘇俄造船廠,訂製2艘梯斗式挖泥船「仙洞號」、「大沙號」。

 

  然而,2艘挖泥船在途中遭遇大風浪,而被擊沉,船員全部殉職。

 

  後來,負責單位再向蘇俄造船廠訂製2艘「新竹號」、「瑞芳號」挖泥船,並安全抵達基隆,為鋤簾式浚渫(挖泥)船的瑞芳號,於1902年(明治35年)2月16日就役。

 

  浚渫出的廢泥,更可用來填築海埔新生地,彌補山巒逼海、平地狹隘的基隆街市。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雅玲,1998年。《百年基隆港專輯》,頁:46。基隆市: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意圖工作室提供   //   【參考書目】 1.陳雅玲,1998年。《百年基隆港專輯》,頁:44。基隆市: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丘國宣於2019年4月11日引述編撰 2.陳青松,2004年6月《基隆第一:文物古蹟篇》,頁:107-115。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4月11日引述編撰 3.王俊昌、張長臺、安嘉芳,2004年6月。《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調查成果報告書》,頁:26-27。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4月11日引述編撰 4. 陳世一,《港都雞籠‧文化出航》,頁:31-38。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8月27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意圖工作室(提供)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14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