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建造中的「基隆港西岸一號倉庫」

  建造中的「基隆港西岸一號倉庫」照片,拍攝時間為1914年(大正3年),拍攝地點在基隆港西岸。一號倉庫此時被鷹架包圍,工人辛勤地繼續完成各自負責的工務,而在上方,有上級機關派來的監工視察。

 

  至1912年(大正元年)止,臺灣總督府馬不停蹄地築港,已將基隆港形塑出略具規模的現代化國際商港;然而,因應世界海運潮流的快速發展,工程必須持續急起直追,才能配合不斷提升噸位的船舶、載裝貨運量。

 

  倉庫與碼頭,向來是港口營運中,最重要的2種港埠用地。有了碼頭,輪船才能靠岸;蓋了倉庫,等待進出口的各式貨物,才不致日曬雨淋,毀於一旦。隨後,臺灣總督府一連串增設13個深水碼頭(即西岸5-18號碼頭),主要的目標,即鎖定在改進碼頭設備、擴建倉庫。

 

  日治時期,基隆港興築的碼頭均在西岸;戰後,建設方向才將港埠設施,自西向東發展。至1998年(民國87年)前後,基隆港區已有57座碼頭、42座倉庫,半數以上為營業用途,其餘則為軍方、港勤、起水、海關等非營運碼頭,與出租用倉庫。

 

  然而,隨著臺灣貨櫃運輸的發展,一些老舊倉庫,面臨到被拆除的命運。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雅玲,1998年。《百年基隆港專輯》,頁:72。基隆市: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意圖工作室提供   //   【參考書目】 陳雅玲,1998年。《百年基隆港專輯》,頁:70、132-133。基隆市: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丘國宣於2019年4月11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意圖工作室(提供)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14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