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魚肚款(哈瑪星代天宮)

哈瑪星因日治時代築港工程及填海造陸形成現代化新市鎮,吸引大量澎湖、臺南北門等移民前來,其中臺南北門人多從事牛車工、搬運工、魚行工、漁業等。

代天宮建築莊嚴瑰麗,內部裝飾出自名匠潘麗水大師,也是當地居民信仰重鎮。二戰期間,美軍空襲炸毀湊町的高雄市役所舊廳舍,後來成為居民口中的垃圾地。1949年,哈瑪星的北門居民、地方士紳和漁業界等募款籌資,買下市役所舊廳舍的土地,籌建代天宮。當時募款基金部分來自「魚肚款」,來由是當時漁民將捕獲的魚販售後,其中販售魚肚的錢捐作為蓋廟基金,奉祀來自家鄉的神明,故稱為「魚肚款」。代天宮內的石雕上捐款落款中可以發現許多漁業相關工廠或漁船名稱,即為見證。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 資料來源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濱線追憶-哈瑪星的五四三》,社團法人高雄市打狗文史再興會,2013
  • 所屬族群
    閩南
  • 主辦單位
    哈瑪星代天宮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哈瑪星代天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