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碩士論文─不同萎凋處理對包種茶品質之影響

      不同萎凋處理對包種茶品質之影響,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為張如華,指導教授是李敏雄博士。1992年(民國81年)完成。論文在探討如何縮短包種茶製程,並探討溫度與時間兩因子對包種茶品質及化學成分之影響。另外,亦探討以遠紅外線萎凋代替日光萎凋之可行性。

        論文結果顯示,無日光萎凋或日光萎凋不足之成茶帶有菁味,過度日光萎凋對成茶品質亦有負面影響。又日光萎凋溫度的高低與萎凋時間成反比;適當的日光萎凋有助於茶葉香氣成分的形成及包種茶的品質。提高室内萎凋溫度至35℃可以縮短包種茶製程約二分之一,且不影響成茶的品質。另高溫萎凋(> 35℃)及高溫長時間萎凋(> 6小時)對成茶品質均不好。

        生葉經日光萎凋後先進行切菁處理,再進行室内萎凋及攪拌,則萎凋時間只要1~2小時即能產生包種茶的色澤,但滋味略嫌淡薄,香氣亦嫌不足並略帶菁味。以遠紅外線萎凋(35℃,10分鐘)代替日光萎凋製造包種茶是可行的。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如華
  • 創作者
    張如華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92/6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