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張照片為張良銘先生於民國108年9月4日,在新北市蘆洲區忠義廟所拍攝的神將-尉遲恭,字敬德,相傳為唐太宗所信任之著名武將,與秦叔寶為民間常見的門神組合之一,其神格屬性為歷朝帝王將相,其扮相為黑臉長鬚之武將。
池府王爺為忠義廟之主神,左祀天上聖母、文昌帝君,右祀福德正神、王爺夫人,大正3年(1914),因由大陸福建東寧移民來本地開墾的庄民無信仰中心,遂由和尚洲保佑宮分靈至五股洲子尾(洲後村,現為五股溼地)奉祀,原為池府王爺廟,後於重建時更名為忠義廟;民國73年因配合二重疏洪道工程遷至蘆洲,北縣府允諾撥地重建,同時靠地方仕紳與信眾出錢出力,忠義廟重建工程終於民國79年底動工,至85年完工,同年農曆11月14日舉行安座大典,成為蘆洲重劃區的新地標,亦是當地民眾重要的信仰中心。
以廟宇為中心而發展出的廟會慶典活動,在台灣經常可見,在神明遶境時於神轎前方隨著北管或南管開道,高大威武的神偶,北部人稱之為「神將」,意為神明的部將,其稱謂因地域之別而有所不同,這些擔任神明侍衛工作的神將,跟隨其主神信仰與中國大陸移民一起移入台灣,在本地發展歷史悠久。其起源據文獻記載,宜蘭為台灣神將文化最早的發源地。清同治年間,宜蘭北管西皮(新路)與福路(古路)兩大派系的軒社拚場,後來雖演變為嚴重的械鬥事件,但在廟會迎神、酬神時各神將團體所屬的北管、陣頭彼此間爭勝的行為,也自此發展成為地方獨特的民俗藝陣競藝文化。
而在清雍正年間便有廣東及泉州人民前來開墾的蘆洲,其神將文化的發展也逾百年,累積至今已達兩百多尊,其數量、密度與精緻度為全台之冠,也因此蘆洲擁有「神將窟」之美譽,其著名的開基八大神將,約在日治末期、民國初年組裝,分別為善財童子、龍女、韋馱護法、伽藍護法、七爺、八爺以及甘輝、萬禮將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