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張照片為張良銘先生於民國108年9月4日,在新北市蘆洲區清海宮所拍攝的神將-玉守將,頭戴二郎盔、身著紫色戰甲及紫色令旗,綠面將軍扮相,與金守將為主神水仙尊王禹帝之左右侍從,因治水有功隨其升格為侍神,目前僅有蘆洲清海宮有,其神格屬性為天京聖域將帥。
蘆洲清海宮主祀水仙尊王,陪祀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水仙尊王俗稱水仙王,相傳為大禹的化身,其信仰根據宮內建廟碑誌文所述,可追溯至清乾隆中葉年間,當時福建先民欲渡海來台開墾,奉水仙尊王聖像以祈求平安過海。早期蘆洲水湳地區、社子島上的中洲埔、浮州仔三地,以輪流方式共同尊奉水仙尊王,後蘆洲水湳地區分得水仙王金尊,以擲頭家爐主的方式輪祀在信眾家中,而現位於蘆洲民族路上的清海宮,是直到民國78年才動土興建,於隔年完工落成,之後待經費充裕後才開始組裝神將,並於民國91年成立清海宮神將會。
以廟宇為中心而發展出的廟會慶典活動,在台灣經常可見,在神明遶境時於神轎前方隨著北管或南管開道,高大威武的神偶,北部人稱之為「神將」,意為神明的部將,其稱謂因地域之別而有所不同,這些擔任神明侍衛工作的神將,跟隨其主神信仰與中國大陸移民一起移入台灣,在本地發展歷史悠久。其起源據文獻記載,宜蘭為台灣神將文化最早的發源地。清同治年間,宜蘭北管西皮(新路)與福路(古路)兩大派系的軒社拚場,後來雖演變為嚴重的械鬥事件,但在廟會迎神、酬神時各神將團體所屬的北管、陣頭彼此間爭勝的行為,也自此發展成為地方獨特的民俗藝陣競藝文化。
而在清雍正年間便有廣東及泉州人民前來開墾的蘆洲,其神將文化的發展也逾百年,累積至今已達兩百多尊,其數量、密度與精緻度為全台之冠,也因此蘆洲擁有「神將窟」之美譽,其著名的開基八大神將,約在日治末期、民國初年組裝,分別為善財童子、龍女、韋馱護法、伽藍護法、七爺、八爺以及甘輝、萬禮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