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KANO故事的再發現與嘉義市城市行銷探析

KANO故事的再發現與嘉義市城市行銷探析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KANO故事的再發現與嘉義市城市行銷探析

本文溯源電影《KANO》故事的構思與歷史背景,並探討這件歷史事實,如何因外緣因素而在臺灣歷史上被集體記憶、遺忘與再發現,並影響到這則故事的講述視角與內容詮釋。「KANO」因政治因素而被遺忘,然終因對當年政治壓迫力量的反撲而被重新尋回,這是屬於解嚴後臺灣人希望重新發現自己的尋根意識,一股對鄉土的文化鄉愁與補償心理。「KANO」故事所反映之臺灣史上日本性、中國性與臺灣性之間的辯證消長,也是KANO 與棒球身世所意外牽動的一段臺灣歷史動人的百年故事。KANO 故事之精神與嘉義市之歷史文化、城市性格產生共鳴,且經過有意的藝術鍛造,電影裡刻意加入許多本土文史的象徵符碼,在KANO故事中,敘事者藉由歷史場景的再造,歷史集體記憶的再現,感動觀眾。嘉義噴水池、嘉義農林學校、嘉義人過往的歲月……都在劇情中出現,嘉義地景、歷史、人文都因此做了一場成功的行銷。且這部影片的成功,亦有賴於嘉義市政府從硬體建設到軟體政策的全面配合,堪稱公部門與藝文界一次成功的結合,民間亦順勢推出多樣的深度觀光路線與周邊商品。嘉義市政府這次成功的行銷經驗,也成為其他縣市及中央後起者的借鑑。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嘉義市文獻-第25期》
撰寫者
黃美賢
創作者
林維信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7/3/1
ISBN
ISSN 1727-8643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尺寸
18.8cm*26cm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