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製糖業始自17世紀的荷治時期,歷經鄭氏、清領時期的發展;日治初期,開始進入工業化的新式製糖時代,巔峰時期共擁有43座製糖所、49座製糖工場,高聳的煙囪、一望無際的蔗田、堆滿甘蔗的五分車、農村裡的五分車站,各種糖產業景觀曾緊密地存在我們身旁,在嘉南平原型塑出完整豐富的糖業地景。每一座糖廠不僅是一座工廠,同時也見證著一個地區的發展,在原料區、糖廠、糖鐵系統的牽連下,更可以看出糖業與地方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國府來臺後,糖業一度經歷巔峰與衰退。1990年代(民國80年代),隨著產業轉型,各地糖廠紛紛停產。時至今日,雖然糖業風華不再,但地方發展、觀光休閒、產業保存再利用等議題仍與糖業關係密切。糖業在臺灣歷經四百餘年的發展,在地方仍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蒜頭、南靖、大林製糖所,以及原料供應區、糖鐵鐵道系統;嘉南大圳、鹿寮水庫的灌溉系統等,亦是今日嘉義發展文化觀光的重要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