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南平原糖業生產體系的建構與影響:以日治時期嘉義地區的糖廠為例

臺灣製糖業始自17世紀的荷治時期,歷經鄭氏、清領時期的發展;日治初期,開始進入工業化的新式製糖時代,巔峰時期共擁有43座製糖所、49座製糖工場,高聳的煙囪、一望無際的蔗田、堆滿甘蔗的五分車、農村裡的五分車站,各種糖產業景觀曾緊密地存在我們身旁,在嘉南平原型塑出完整豐富的糖業地景。每一座糖廠不僅是一座工廠,同時也見證著一個地區的發展,在原料區、糖廠、糖鐵系統的牽連下,更可以看出糖業與地方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國府來臺後,糖業一度經歷巔峰與衰退。1990年代(民國80年代),隨著產業轉型,各地糖廠紛紛停產。時至今日,雖然糖業風華不再,但地方發展、觀光休閒、產業保存再利用等議題仍與糖業關係密切。糖業在臺灣歷經四百餘年的發展,在地方仍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蒜頭、南靖、大林製糖所,以及原料供應區、糖鐵鐵道系統;嘉南大圳、鹿寮水庫的灌溉系統等,亦是今日嘉義發展文化觀光的重要資源。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嘉義市文獻-第25期》
  • 撰寫者
    黃美賢
  • 創作者
    王宗鴻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7/3/1
  • ISBN
    ISSN 1727-8643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尺寸
    18.8cm*26cm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