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學生參觀製材所貯木池的影像。學生坐在貯木池巨木上,享受檜木的香味。
原木儲存分為陸上及水中貯木兩種方式,鐵杉、臺灣杉等樹種之比重較水為重者,易成沉木,則存放陸上貯木場。而能浮於水面的扁柏、紅檜,放置貯木池,以保存木材品質、防止龜裂。阿里山砍伐多為檜木,故以貯木池為主。
1915年嘉義製材所貯木池1號及2號池啟用,面積8313坪,爾後陸續擴增至7號池,面積超過16,400坪。各池之間闢有水路相通,便於調度原木及統一管理。1941年(昭和16年)之前作業方式,係將預定製材的原木調整到工廠前水域定點,進入自動運轉的輸送道,自動拉入送材車,進行製材流程。第二代製材工廠並無水域輸送道,而以吊掛機具將原木從水域吊到送材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