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義製材所的貯木池

照片是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學生參觀製材所貯木池的影像。學生坐在貯木池巨木上,享受檜木的香味。

原木儲存分為陸上及水中貯木兩種方式,鐵杉、臺灣杉等樹種之比重較水為重者,易成沉木,則存放陸上貯木場。而能浮於水面的扁柏、紅檜,放置貯木池,以保存木材品質、防止龜裂。阿里山砍伐多為檜木,故以貯木池為主。

1915年嘉義製材所貯木池1號及2號池啟用,面積8313坪,爾後陸續擴增至7號池,面積超過16,400坪。各池之間闢有水路相通,便於調度原木及統一管理。1941年(昭和16年)之前作業方式,係將預定製材的原木調整到工廠前水域定點,進入自動運轉的輸送道,自動拉入送材車,進行製材流程。第二代製材工廠並無水域輸送道,而以吊掛機具將原木從水域吊到送材車。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發現一百年前的阿里山》
  • 撰寫者
    蔡榮順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 ISBN
    ISBN 957-28606-5-8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財團法人金龍文教基金會
  • 尺寸
    21.8cm*13.8cm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