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日治時期嘉義製材所主要設施的影像。前方是廣闊的貯木池,後方兩側高塔形狀為貯木池配屬的美國製架空捲揚機座,後排建物中間是嘉義製材工廠,右邊的煙囪配屬動力室,煙囪右側為鋸屑室。
1910年(明治43年)5月臺灣總督府在府內成立阿里山作業所,並在嘉義市北門區設置嘉義出張所,開始投入鉅資與人力,建設臺灣第一個營林事業。位於嘉義市北門區的嘉義製材所包括陸上貯木場、水域貯木池、製材工廠、動力室(火力發電廠)等製材系統設施,陸續從國外購入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設備,規模與產能號稱東亞第一。
照片中的貯木池初期規模8313坪,爾後陸續擴增﹔池中儲存的原木是阿里山森林砍伐的檜木。後方為嘉義製材工廠,佔地一千多坪的三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物,於1914年(大正3年)開始運轉。煙囪則是1913年啟動發電的火力發電廠配屬物﹔鋸屑室儲存的木屑做為火力發電的燃料。嘉義製材所各類設施組構,能見證20世紀初期工業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