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製材所在日治時期稱為「嘉義製材工場」,於1914年(大正3年)開始運轉。它包含了杉池、天車、貯木場、火力發電動力室、乾燥室、機具工廠、辦公室等等設備,整體面積約有16萬坪。是嘉義製材產業的核心,也是台灣林業製材發展的先驅,其中用以浸貯木材的杉池更有7座,是當年東亞規模最大的貯木池,諸羅八景之一「檜沼垂綸」指的就是這裡。
本照片中間兩層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物為嘉義製材所動力室(又稱原動室,嘉義市最早期的火力發電廠),於1913年(大正2年)完工。其發電機械有800千瓦直結交流發電機,勵磁機、50千瓦汽機直結直流發動機,另有英國製水管瓷蒸汽鍋爐、溫水機、給水唧筒;鐵製耐震煙囱(圖中灰色的長煙囱)等設備。另外,配合火力發電之需燃煤之需,動力室北側另興建儲煤場(圖中長煙囱旁之斜屋頂建築物)。
後來,動力室停止發電,製材工場所需電力改向嘉義電燈株式會社購買。
動力室是目前已知嘉義市第一座鋼骨構造的混凝土建築物,是臺灣早期運用新式建築技術建造、罕見的挑高大跨距建築物,足以見證嘉義林業開發的輝煌歷史。如今保存下來留有當年發電的配電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