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製材過程中最核心的製材室在1941年(昭和16年)嘉義大地震時震毀(即第一代三層鋼筋水泥打造的製材室)。後來馬上興建了第二代製材所,即2002年(民國91年)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原嘉義製材所(機具室及辦公室)。
當時的建築採用大量木材結構所打造,並採用了許多繁複的木造工藝,且震後興建特別強調具防震功能的耐震設計。機具室北側外牆設計有扶壁列柱,且因戰爭金屬物資受限,以組合樑柱方法,用小構件的組合打造成大跨距的架構,來創造機具工廠氣勢。這二者都是第二代製材所的二大建築特色,是台灣建築上少見的傑作,更是台灣木結構建築的發展上,都是不可或缺的特質見證。
2016年(民國105年)嘉義林管處對製材所進行整修時,施工時意外發現機具室地底下藏有「地下動力遺構」,隱藏半世紀的地下遺構重現世人眼前,讓有遠東第一的嘉義木都文化,再一次重現生產木材產量之大及動力設備之驚人規模,具有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