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第二代嘉義製材工廠內部木桁架構造

日治時期,製材過程中最核心的製材室在1941年(昭和16年)嘉義大地震時震毀(即第一代三層鋼筋水泥打造的製材室)。後來馬上興建了第二代製材所,即2002年(民國91年)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原嘉義製材所(機具室及辦公室)。

當時的建築採用大量木材結構所打造,並採用了許多繁複的木造工藝,且震後興建特別強調具防震功能的耐震設計。機具室北側外牆設計有扶壁列柱,且因戰爭金屬物資受限,以組合樑柱方法,用小構件的組合打造成大跨距的架構,來創造機具工廠氣勢。這二者都是第二代製材所的二大建築特色,是台灣建築上少見的傑作,更是台灣木結構建築的發展上,都是不可或缺的特質見證。

2016年(民國105年)嘉義林管處對製材所進行整修時,施工時意外發現機具室地底下藏有「地下動力遺構」,隱藏半世紀的地下遺構重現世人眼前,讓有遠東第一的嘉義木都文化,再一次重現生產木材產量之大及動力設備之驚人規模,具有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發現一百年前的阿里山》
  • 撰寫者
    蔡榮順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 ISBN
    ISBN 957-28606-5-8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財團法人金龍文教基金會
  • 尺寸
    10.6cm*7.2cm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