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義城隍廟 藝閣遊行

藝閣源自中國漢代的上元節點燈。根據《佛教大辭典》:「點燈,放夜也。漢明帝時,佛法初東漸,摩騰竺法蘭與道士角力勝之,明帝於上元燃燈,以示佛法大明。後代傚之。」漢明帝時,詔令上元節必須點燈放夜,以表示佛法大明,此後經由歷代仿傚,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台灣藝閣的引入,源自福建泉州、廈門等地,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時出現以真人馬匹扮演的馬前閣。清乾隆朱景英《海東札記》中記載:「俗喜迎神賽會,如天后誕辰、中元普度,輒醵金境內,備極鋪排,導從列仗,華侈異常。又出金傭人家垂髫女子,妝扮故事,舁遊於市,謂之『抬閣』,靡靡甚矣。」在台灣竹枝詞中亦有不少藝閣活動的記載,例如:劉其灼〈元宵竹枝詞〉的「熬山藝閣簇卿雲,車鼓喧闐十里聞,東去西來如水湧,儘多冠蓋庇裙釵。」

藝閣最初多以木板搭建閣棚,加以布飾,由能歌能彈的南管樂曲藝旦,打扮成歷史詩詞或小說典故中的角色,坐在閣棚的閣台上,演唱南管樂曲,並由四到八名壯漢扛抬遊街,或由人力板車、牛車、木輪車承載。日治時期,藝閣多半由藝妓扮演。二戰之後,增加了鐵牛車及馬達三輪車輔助,直到現在,改由小貨車、大卡車、大拖車承載,閣台上的裝飾也更加華麗,集合了雕飾、彩繪、戲劇、音樂等技藝,甚至各種科技的聲光特效,演變成電子花車了。

台灣藝閣的分布以雲林北港、台南學甲、嘉義朴子、佳里地區和台中海線為主。

照片是1971年嘉義城隍廟遶境遊行,藝閣由米谷公會敬献,主題為:楊宗寶取木棍,戲目源自楊家將演義。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嘉義寫真-第六輯》
  • 撰寫者
    林榮燁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1
  • ISBN
    ISBN 978-986-05-2969-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尺寸
    23cm*15.3cm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