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每逢春節或重要節慶,家家戶戶忙著炊粿,而炊粿之前要先把米粒磨成米漿備用,在沒有磨米機的年代,要使用石磨操作。照片是早期用石磨進行磨米漿的器物及運作的剎那影像。
做粿的工序可區分為磨米漿、壓漿瀝水、炊蒸等三個進度。磨米漿之前要事先將米粒泡軟,進行磨漿需兩人配合,一人負責推木桿,以旋轉石磨,另一人將濕米用木杓舀入石磨的小洞,動作注意迅速與節奏,才不會被旋轉的木桿碰倒。米粒透過洞口流到雙層石磨的中間,經上下層石磨重複迴轉磨碎成米漿,自然順著槽溝流到下方的桶中。
將桶中米漿裝入粿袋進行壓漿瀝水,經重壓瀝水到適當泥狀時,就可進行炊蒸工作。米漿倒入蒸籠後,視喜愛的口味加入菜頭泥(或竽頭泥,或油蔥),加以攪拌均勻,以大火炊蒸煮熟即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