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創建城隍廟於舊縣治附近(現今吳鳳北路蘭井街),近三百年間嘉義城隍廟共歷經十二次修建,晚近比較重要者,1922年興建戲臺於廟前。但此戲台在台灣光復後1964年因道路拓寬拆除,木結構移至台斗街重組,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936年,由當時的嘉義市尹伊籐英三發動勸募,將舊有的廟貌徹底改變,於1940年竣工。改建時,特別聘請了福建泉州大師王錦木規劃設計,以正殿、後殿中間夾以拜亭聯繫的「工」字形三進規模,最大特色是正殿的看架斗栱全由榫卯鬥成,不用一釘一鉚,屋頂為重簷,拜亭有八卦藻井,建築物巧奪天工,氣氛莊嚴肅穆,是王錦木的代表作之一。此外,正殿營建由「扁師」承作,並聘請惠安的蔣氏家族、鹿港的施天福等名石匠製作石雕,無論龍柱、石獅、壁堵均是精雕細琢、栩栩如生的傑作。交趾陶則由林添木、陳專友兩位大師製作。林添木是寶石釉葉王大師的正傳人,負責左側的虎門,以「白兔記」、「關羽保二嫂」、「貍貓換太子 」等民間傳說為表現題材。陳專友則是水彩釉洪坤福大師的嫡傳徒弟,負責右側的龍門,呈現了「封神榜大戰九曲黃河圖」的道教神話。林陳倆人以最精湛的民間工藝鬥場,增添了廟宇神奇瑰麗的色彩。至於廟繪,則由彩繪大師陳玉峰把關。日治時期整座的「城隍廟」,由樸素的民間信仰中心轉化成也是台灣工藝的極致殿堂。
台灣光復後、1947年曾重修內部屋頂與油漆彩繪。1980年重建後殿為一座六層R.C.造大樓,1985年完成。1990年新建教學大樓,1991年新建廟前廣場牌樓等。
照片為1940年竣工後,城隍廟的正面外貌。


